
RPA(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,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是依托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,通过预先设定的脚本与既有用户系统进行交互,从而完成既定任务的技术。它是一款新颖的工作流程自动化办公机器人软件,能够模拟人工操作以实现自动流程执行。RPA不仅将办公人员从繁琐的日常重复工作中解放,更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。具体而言,它融合了软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,为办公业务流程自动化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其作用类似于工业时代工厂中流水线机器对工人的替代,RPA能够代替办公人员操控电脑和软件,自动化地处理各类软件系统的工作和业务,以高准确率和高效率达成业务流程的自动化。
RPA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字化设备,特别适合处理高重复性、规则性强的流程与工作任务。通过软件机器人的自动化处理,这些任务能以更高的效率和准确性完成,从而显著提升人的工作效率,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
具体来说,RPA在以下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:
综上所述,RPA技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强大的自动化能力,为企业和个人的工作效率带来显著提升。
RPA的设计与生产离不开编辑器的支持,它类似于软件机器人的配置或设计工具。编辑器提供了多种功能,其中之一是可视化流程图,这是为了方便开发者更直观地操作RPA开发平台。例如,UiBot开发平台就提供了三种视图模式,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。
另外,记录仪也是RPA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它通过录屏功能来配置软件机器人。这一功能类似于Excel中的宏功能,能够详细记录用户界面(UI)中的鼠标动作和键盘输入。
为了简化配置过程,大多数RPA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插件和扩展应用。这些插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,如Python、C/C++、Lua、.Net、js和java等,为开发者提供了灵活的扩展接口。
一旦软件机器人在编辑器中完成编辑,就需要运行器来运行它。同时,控制器负责软件机器人的部署与管理,包括启动/停止机器人的运行、制定日程表、维护和发布代码等重要任务。它还可以重新部署机器人的不同任务,并管理许可证和凭证等关键信息。
RPA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其基本架构中的各个组件。通过编辑器,开发者能够以可视化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地操作RPA开发平台,设计出符合需求的软件机器人。记录仪则通过录屏功能详细记录用户界面中的鼠标动作和键盘输入,进一步配置软件机器人。此外,丰富的插件和扩展应用支持多种编程语言,为开发者提供了灵活的扩展接口。最后,运行器和控制器协同工作,确保软件机器人的高效运行和有效管理。
1、抓屏技术
抓屏技术是RPA技术中的关键一环,它负责从屏幕上捕捉并识别信息。根据不同的实现方式,抓屏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,包括依据对象句柄元素抓取、依据网页标签抓取、依据图像抓取、利用OCR识别、依据坐标位置抓取等。
在RPA中,依据对象句柄元素抓取是一种重要的技术。句柄是操作系统内存中指向某个结构体的指针,它记录了应用程序中各种对象实例的位置和状态。通过操作系统的API,我们可以获取到这些对象句柄,进而实现对屏幕上的元素进行精准的操作和识别。
此外,依据网页标签抓取也是RPA中常用的技术。Web网页的源代码通常由HTML语言编写,其中的数据被各种HTML标签所标识。RPA可以通过解析这些HTML标签,准确地定位并提取出所需的数据。与爬虫技术不同,RPA更加灵活、高效,能够避免对整个网站页面的深度或广度搜索,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速度和准确性。
为了进一步提升抓屏技术的性能和稳定性,RPA厂商通常会对浏览器原生的API进行封装和优化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页面元素获取的速度,还可以确保在各种浏览器环境下都能稳定地运行。
页面元素的操作和呈现可能因浏览器或其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,这要求开发者依据浏览器厂商提供的插件进行相应调整。因此,当RPA脚本程序更换终端、浏览器或浏览器版本时,其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。此外,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挑战,因为应用开发者可能对客户端或页面元素进行封装、安全控制等特殊处理,这需要特殊处理才能获取对象的句柄或页面的标签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RPA技术中采用了多种抓屏方法。其中,利用图像对比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段。这种技术预先保存需要查询的对象的图像,如按钮或下拉控件,然后在桌面窗口中查询该对象。通过与预存图像的对比,机器人可以获取该对象的坐标位置并执行下一步操作。然而,这种方法的查询速度相对较慢,且在页面中出现两个图像一致的控件对象或目标对象被隐藏时,可能无法准确抓取。
另一种方法是借助OCR(光学字符识别)技术实现抓取。OCR技术首先扫描并识别整个屏幕图像中的文字信息,然后查询某个关键字并确定其坐标位置。此外,OCR还可以识别页面对象中的文字内容,这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。然而,OCR技术的识别准确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文字清晰度、背景干扰等。
综上所述,RPA中的抓屏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,并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,以确保RPA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。
识别方式的不足在于,它仅能识别图像中已展现的文字,对于表格中未完全显示的信息则无法识别。此外,受界面展示语言限制,OCR的识别率可能偏低,进而影响后续处理。
RPA软件通常也提供依据界面坐标位置获取界面要素的功能,这在早期的自动化软件中较为常见。然而,由于界面开启位置的不确定性和低分辨率等问题,这种方式在当前的RPA技术实现中已较少采用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,如客户端程序界面位置和大小无法调整,且其他技术无法实现时,这种基于界面坐标的方法仍可作为一种选择。
对于采用Java、Flex、Silverlight等特殊技术,或像SAPGUI这样经过特殊封装的应用界面,标准的抓取方式可能无效。这时,需要在RPA中提供专门的技术组件来实现抓取,例如独立的程序或插件,或通过调整应用程序配置来适应RPA的访问。同时,也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图像比对、OCR识别和界面坐标定位等技术。这类自动化的实现方式差异大且复杂,多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的结果。
2. 模拟鼠标和键盘技术
RPA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模拟人工对鼠标和键盘的操作,涵盖单击、双击、右击、拖拽等鼠标动作,以及键盘输入、快捷键和组合键的使用。这一技术同样在游戏外挂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在RPA中,存在三种模拟技术:
应用级模式:该模式能模拟键盘消息,并将其发送至目标应用程序。例如,可以利用Windows提供的API函数,如SendMessage和PostMessage,来实现这一功能。
系统级模拟:此模式可模拟全局键盘消息,使其能够发送给所有程序的窗口。API函数如keybd_event或全局钩子函数HOOK常被用于此类模拟。
驱动级模拟:这是最底层级的模拟方式,直接读写键盘的硬件端口。这种方式绕过了应用层和操作系统层,实现了与物理硬件的直接交互。由于普通应用程序无权直接操作系统端口,因此需要借助相应的驱动程序来完成这一操作。同时,鼠标的控制也依赖于此类全局函数,通过给出横纵坐标来确定鼠标的操作,如MOUSEEVENTF_MOVE(移动鼠标)、MOUSEEVENTF_LEFTDOWN(按下鼠标左键)和MOUSEEVENTF_LEFTUP(放开鼠标左键)等。
3. 工作流技术
工作流(Workflow)技术,源自业务流程管理(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,BPM)的理论与实践,为企业提供了一套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。它主要关注于文档在计算机系统间的自动传递与处理,而非单一任务步骤的自动化。相比之下,RPA通过模拟用户界面与应用程序交互,实现了类似人类用户在业务逻辑上的连续操作。在执行过程中,RPA需操控一个或多个界面,并在每个界面上处理特定的数据项,这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微观层面的工作流处理。因此,RPA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工作流技术的诸多特性,如流程触发、嵌套、分支(IFELSE)、循环、暂停、取消、延时以及错误处理等。同时,它还要求在流程中能够灵活地定义和使用常量与变量。
4. OCR技术
光学字符识别(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,OCR)技术,是一种通过电子设备如扫描仪或数码相机,将扫描件上的文字转换为可编辑文本的过程。它首先检测扫描件上的明暗模式,确定文字的形状,然后利用字符识别方法将这些形状翻译成文字。整个流程包括扫描纸质文本、分析处理图像文件以及获取文字和版面信息。
在企业业务办理中,员工常常需要与各种图像信息打交道,如发票、文档、银行卡和身份证的识别,以及广告、海报的识别等。然而,RPA技术无法直接处理这些图像信息,因此需要借助OCR技术来实现文字的提取和识别。此外,在远程桌面或无法获取本地桌面的情况下,OCR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。例如,在财务自动化中,OCR技术常被用于发票的识别和处理。
5. 自然语言处理
自然语言处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,NLP)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并生成人类自然语言的关键技术。在RPA的应用中,NLP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当机器人接收到的信息既不是结构化数据,也不是OCR处理的扫描图像,而是人类自然语言文本时,NLP能够提取出关键信息,并自动录入系统或与系统内信息进行比对。此外,在OCR技术识别信息后,NLP可进行优化处理,修正识别结果中的逻辑错误。当需要处理大量信息时,RPA可以利用NLP进行高效检索或分类。最终,NLP技术还能以自然语言的方式,在RPA处理完成后向用户反馈结果。
RPA以其超凡的速度、准确性以及24小时无间断的执行能力,能够迅速处理重复性任务,从而让企业员工得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高价值工作。这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,使得少量员工便能高效完成以往繁重的工作量,还为企业带来了诸多其他益处。通过RPA,企业能够轻松沉淀复杂操作和业务逻辑,从而有效应对部门知识建设的需求,并降低因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。更重要的是,RPA能让员工摆脱繁琐、低价值的劳动束缚,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从事高价值、富有创造力的任务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,RPA都能全天候地响应并处理各项任务,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智能助手。
7×24×365,RPA持续稳定运行,无休止地提供服务,有力提升部门业务能力。其安全可控的特性使得错误率为0%,轻松应对如清算、报表等复杂规则场景。RPA的广泛关注与应用,正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,这背后蕴藏着多方面的推动力量。